1.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们大家都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对某个人的思念之情,一天没见到这个人就感觉过了很长时间。其中的“三秋”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是三个秋天,也就是三年,泛指时间很长,但是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2.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最早出自于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国风·王风·采葛》。
《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那个采葛的姑娘,我一天不见到她,就好像过了三个月;那个采萧的姑娘,我一天不见到她,就好像过了三秋;那个采艾的姑娘,我一天不见到她,好像过了三年啊。“葛”,即葛藤,是一种蔓生植物,它的茎可以用来做纤维。“萧”,即艾蒿,是蒿的一种,古时候用来祭祀的。“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可以做药,用来针灸治病。
由此可见,诗中的女子采葛是为了织布,采萧是为了祭祀,采艾是为了治病。出门在外的男子,因为不能见到心爱的女子,对她不放心,所以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三秋、三年,说明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至深。
通过此诗我们可以看出,“三月”、“三秋”、“三月”是层层递进的,“三秋”处于“三月”和“三年”中间,所以“三秋”要比“三月”长,比“三年”短,由此推断,这里的“三秋”应该指的是三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
3.
很多人之所以会理解错“三秋”的真正意思,主要是没有了解整首诗,只记住了诗的中间部分,忽略了其他两句。没有首尾两句呼应,大家理解错也很正常。但是,不管这个“三秋”是三年,还是三个季度,它都不影响我们用来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尤其在诗词方面,稍有差池意思就会有极大的偏差。其实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种表达思念的诗词还有很多,不知道大家还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