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百科

师说中心论点是哪一句(韩愈警世名句)

时间:2024-08-07 13:46:32

1)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出自《原人》,(圣人对人乃至人对人应该)不分厚薄,亲近近处且推及远方;天地人和,推己及人。韩愈主张仁义道德之道,施博爱仁政,一视同仁且笃近举远;一视同仁的“仁”即“人”,人要仁,不仁即“不人”。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地人和有其“和合”之道,“道”是客观规律,自持自觉地遵循道即是德;人既要懂道又要行德,能如此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仁义之人和一个“无为”之人。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出自《原道》,不堵塞、不禁止佛、道二敎,儒家的先王之道就不能流传和推行,不破不立。韩愈一生主张排斥佛老和恢复儒家的先王道统。先王之道由禹传汤,汤传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孔子,孔子传孟子,孟子死后道不得传。韩愈所谓的“道”强调从仁义出发的坚持正义,更多是指仁义道德的道,即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之道,“仁”指一视同仁的博爱,义指合乎人情事理去实践“仁”即正确实行,德指仁义发于内心自持自觉地遵循道义。

3)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明其道

出自《争臣论》,原句是“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君子上位后就应该恪尽职守和死而后已,没有上位时就应该(修养自己的文辞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为官者应提出主张,为僚者应细化官之主张,为吏者应落实官僚的主张,位不同职责不同,皆应恪尽职守、达济天下和死而后已;没有上位时,宜努力修为、探赜索隐和独善其身,练就踔绝之能。

4)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出自《燕喜亭记》,(王弘中)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这处佳境),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智以谋之”意即按照客观规律思考和谋取,“仁以居之”意即和谐相处;“智”通“知”,指(掌握)客观规律;“仁”即博爱,爱屋及乌。知与仁是儒家对士的普遍要求,《论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掌握客观规律的智者思想活跃如水流不息,宅心仁厚的仁者安于道义稳如泰山。

5)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出自《子产不毁乡校颂》,河水不能只靠筑坝防堵,言论不能只靠箝制消弭。下面的言论被堵塞上面就会像聋子一样听不到声音,国家就会倾颓,告诫不可忌言讳贤和闭塞视听,治国安邦如此,修身齐家亦如此。民言像河水一样不可阻塞,“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6)余不负丞而丞负我

出自《蓝田县丞厅壁记》,我胜任县丞这个职位,但县丞这个职位却辜负了我,才高不见用。崔斯立进士这样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即使屈居县丞这样副手职位,仍想着“余不负丞”,期望干番事业,实属难能可贵;但县丞这个职位处处受制于县令,根本无法施展才能,致使“余不负丞”的崔斯立进士发出“县丞负我”的无奈哀号。人才须放到相应职位方能发挥作用,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在封建官僚制度和主官大权独揽副手只得投闲置散的氛围下,要学会“余方有公事,子姑去”的忽悠和自我逍遥之法,方不至于自讨“余不负丞而丞负我”之自我郁闷。

7)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出自《原毁》,事情做完诽谤就来了,坚持正道谗毁也跟着来了;韩愈在《毛颖传》理也愤懑地写下“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表达天资聪颖和勤奋努力未必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世间多宽于律己严以律人的小人,“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自己不修为却唯恐别人修为,致使道德难以推行和名誉难以光大;更有甚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人在世上,做好自己,见好就收吧。

8)信道笃而自知明

出自《伯夷颂》,笃诚信道而有自知之明。认识道、掌握道、自持自觉地遵循道,这就是“信道笃”;只有“信道笃”才能以道衡量自己和做到自知之明,不顾流言蜚语,特立独行,信道笃者绝不会“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9)不得其平则鸣

出自《送孟东野序》,失去其平衡状态便会发出反响,不平则鸣。孟东野(751~814)46岁中进士,50岁谋得一县尉,以后一直不得志,穷困潦倒,让韩愈为其鸣不平。“不得其平则鸣”是韩愈提出的一个精警命题,由其产生“不平则鸣”成语,千百年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失意者自鸣其不幸是一种悲鸣,得意者自鸣其幸运是一种欢歌;失意者和得意者之鸣皆属不平之鸣。不平则鸣,自然现象如此,社会现象也如此。现实世界不能避免不平则鸣,需要一众善鸣者鼓与呼。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出自《马说》,只要有了识马的伯乐就不难找到千里马,遗憾的是世上常有千里马却不常有识马的伯乐,致使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这是一个选人用人问题。如果人人少现千里马之能而多行伯乐之德,这个世上就不怕没有千里马之功。

1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出自《师说》,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业技艺有不同的侧重。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古之学者皆从师”中心论点,提出“人非生而知之”“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说,仍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人要从师和惟善是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12)穷乃见节义

出自《柳子厚墓志铭》,穷困之时方显节操和道义的重要性;所谓节义乃信道笃而自知明。一解:无事之时滥竽充数,无能之人亦可轻松应付,根本不需要什么节义;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只有节义之人才能应付自如。另解:平日里来往频繁,利害冲突时则斤斤计较甚至落井下石。韩愈与柳宗元政见不一到势不两立程度,甚至发出“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的悲鸣,即使如此,韩愈仍然赞扬柳宗元“穷乃见节义”的人品和柳宗元“文穷而后工”的文学成就,这也显示出韩愈高尚的人品。

13)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

出自《祭田横墓文》,自己不迷失行动方向,困顿挫折又能怎么样呢。此句化用屈原《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偏远之何伤”;遇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可不必以成败论英雄,只要自己坚持正确的行动方向,即使跌跤、失败,又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进学解》,学业因勤奋而精通擅长,因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体现了韩愈对治学和修德的深刻理解和执着理念,“业”指的是读书习文;“行”指的是行事、立言,“业”与“行”是韩愈所强调的学者的主观修养的两个重要方面。

1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出自《调张籍》,蚂蚁企图摇撼大树,可笑自不量力。韩愈有感于时风不尊重李白、杜甫的诗文,犹蚍蜉撼树自不量力。这种时风的存在也说明名在后人,做好自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