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百科

宜家宜室出自哪里(七首佚名诗,跨越时空长河的文化精粹)

时间:2024-12-06 10:02:28

佚名诗,就是作者不可考的诗,这些无名诗能够经过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无一不是文化瑰宝里一颗颗闪耀的遗珠,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下,这些经典诗作才得以传承下来。

现在选取众多佚名诗中的八首,让我们去感受这些诗中纯粹而质朴的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节选自《诗经》中的一首《桃夭》,表达的是对待嫁的美丽新娘衷心地祝愿和期盼。艳若桃花,鲜红似火,诗中开篇即将少女的“美”惊心动魄地表现了出来,在夸赞完女子的美貌后,诗意紧接着延伸开来 ,将目光投向婚后的生活,运用比兴的手法,将女子的“善”表现在宜家宜室宜人之中,通过女子的外“美”、内“善”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追求着真善美的美好人生,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用他们朴实的语言给了我们启示和答案。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图片来源网络

出自先秦时期的《越人歌》,该诗起首两句用“今夕何夕”、“今日何日”的重复反问句式表现了主人公内心难以抑制地激动澎湃之情,之后诗人逐步转向理性的梳理了自己的心绪,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表露出了对同舟之人的爱慕和敬仰。全诗体现了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越民族和阶级爱情的赞美和歌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图片来源网络

出自于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离别的情诗。该诗从男女两个角度来写,一方面写了女子在江畔采摘荷花和兰草,想要送给远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用疑问的句式道出心中的凄凉与无奈;另一面写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望着远在天际的故乡,孤独而忧愁地思念着故乡的佳人和美景,在虚实结合中凸显出了夫妻间对彼此的深情和久远离别的痛苦。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图片来源网络

这首诗出自隋朝的《送别》,借“折柳”抒写了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该诗前两句描绘了绿柳低垂、杨花飘絮的春光图,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写了柳条折尽、杨花凋零也没有等到思念的人归来,颇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急切感,主人公的心情也由一开始的满怀期待逐渐转化为后来失落惆怅,离别之苦霎时间跃然纸上,牵动着读者的心神。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首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歌颂诗作,诗题为《哥舒歌》,该诗颂扬了哥舒翰抵御外敌入侵、安定边疆的壮举。诗人巧妙地利用朴实含蓄的表达方式,另辟蹊径,没有描写哥舒翰在战争中英勇杀敌的画面,而是通过塑造将军对外族的威慑来刻画其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寄寓了人民对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图片来源网络

出自于唐代的一首《杂诗》,抒写的是游子客居在外不得返乡的离愁。该诗前两句描写了寒食将近,在细雨的滋润之下草木繁茂、麦苗摇曳、杨柳依依,充满勃勃生机的一副景象,后两句借用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了不能归家的悲怆和无奈。全诗触景生情,借景寄慨,语言含蓄低徊,令人无限感伤。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这是一首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该诗从明月映照大地写起,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人们心里的欢乐忧愁联接在一起,抨击了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则压迫穷苦百姓,偏安一隅,只顾自身骄奢淫逸生活的行为,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

总体来说,佚名诗大多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凸显了爱情、友情、婚姻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和景物,语言上质朴平实,富有民族情趣,充满了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