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资金线上交易日益频繁。如今,日常生活、工作中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手机银行转账等随处可见,转账错误也时常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后,有的人随即联系对方,对方通情达理,要回了这笔钱。有的人却遇见了爱占便宜的人,不是不承认,就是迟迟不肯退钱。这时有人选择自己强行要回,有人试图通过报警解决,还有的人自认倒霉。那么,怎样做才正确呢?
近日,河北省邢台开发区法院审理了原告冯某某诉被告郭某某不当得利纠纷一案,为您提供了“解答”。
2019年9月9日下午,原告冯某某因操作失误手机银行,将10200元转到被告郭某某名下的兴业银行卡。
庭审时,被告认可曾收到原告所诉款项,但称已经陆续偿还1100元。被告尚欠原告9100元未还。被告同意还款,但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要求分期支付,但原告不同意,最终双方未达成调解协议。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一方有权请求不当得利者返还该不当利益。法院经审理查明,本案中原告误将其钱款转给被告,被告亦认可该事实,且已返还部分款项,也表示同意返还。因此,法院最终判决被告郭某某返还原告冯某某不当得利款9100元。
什么情况下构成不当得利呢?主审法官分析称:一是一方实际上获得了一定财产性利益;二是获利方获得该利益,但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依据;三是另外一方受到了财产性损失。
现实生活中,收到他人错误转账,误收钱款,误收他人货物,误将他人物品、宠物或其他东西带回自己家等行为,都属于不当得利。
如获利者拒不返还利益,有什么后果呢?主审法官介绍说:从道义上,该人应当受到谴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于贪利之心,占有他人财物,应当受到道义上的谴责。另一方面,不当得利行为人,拒不返还利益,这也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甚至会涉嫌刑事犯罪,如侵占罪。
受损失方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呢?主审法官建议说:一是通过向法院提起不当得利之诉进行救济。但值得注意的是,事情发生后,一定要及时收集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如证据不充分,仍有败诉的风险。二是如果获利方是占有自己的遗忘物,拒不退还,可以通过刑事案件报案或自诉进行解决;但不是所有的不当得利行为人都涉嫌刑事犯罪,如不涉嫌刑事犯罪,直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更好。三是不建议受损失方通过过激方式强行索要自己的财物,因为一旦超过“私力救济”的范畴,受损失方自己可能会涉嫌刑事犯罪,如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抢夺罪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