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火了,全国各地网友也借机唠上了。最有趣的互动就是给全国各地的人取名字。从南方小土豆开始,到现在,广西小砂糖桔、云南小野生菌已经人尽皆知。江苏十三市的人也有了小盐水鸭、小炒饭、小排骨等等名字。
起名是门学问。撇开盐水鸭、炒饭和排骨这些美食,看看江苏十三市,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又各有什么涵义?
江苏人文地图
“徐”“扬”“苏”都是什么意思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岁月流换,疆域变迁,白云苍狗间,许多古老的地名携带者古老的历史信息流传了下来。徐州、扬州、苏州这三个地名就是如此。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志《禹贡》最早详细论述九州,传说它是大禹所作,用于标定九州地理物产。按照《禹贡》的说法,天下九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而在《尔雅》中,九州又被划分为冀州、豫州、雍州、荆州、扬州、兖州、徐州、幽州、营州。这两个版本的“九州”虽有不同,但都有徐州和扬州。
古徐州的范围比今天的徐州要大得多,但名字传承了下来。徐州为何称为“徐”?有学者认为,古代东夷族有一个部落,名为“徐夷”,“徐夷”人就生活在此地,徐州的名字就源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徐州位于平原地带,其势舒缓,《释名》曰:徐,舒也,土气舒缓也。
扬州也是九州之一,范围也比今扬州大得多。今扬州这个地方从前叫过广陵、江都。589年,隋灭陈,建立统一的隋政权,沿用古代九州名,改为扬州。
扬州之所以取名为“扬”,因其“州界多水,水扬波”。按《太康地记》载:“扬州,东渐太阳之位,屡正含义,天气奋扬,故取名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地“地多赤杨,因取名焉”。清代训诂学家高邮王念孙认为:“今书传中杨字皆改从手旁,唯汉魏碑从木。”由此证明:古代的“扬州”原作“杨洲”。
苏州山水全图卷 明·沈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虽没有名列九州,但它的建城史极早,又因城西南有台名“姑苏”,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为苏州。那么,“姑苏”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有才学,因帮大禹治水,舜将江东封给了他。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拟声词,无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胥”“苏”音近,“姑胥”就成了“姑苏”。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所以,苏州这个名字里也含有古老的历史信息。
“泰”“镇”“安”是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宁海、泰安、西安、安吉……这些地名无不传达人们对生活的企盼和价值追求。这样的地名,江苏也有。淮安、镇江、泰州都是如此,那是对安定生活的祈祝、对平定殃祸的期盼。
泰州地名最早出现是在南唐升元元年(937),当时以广陵为东都,升海陵县置泰州。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相传以为取通泰之意。”也就是说“泰州”的“泰”是“国泰民安”之义。
事实上,泰州地处江淮之间。江淮要冲正面在扬州,相对而言,泰州僻处腹地,在军事上是一个缓冲地带,南北一旦发生战事,泰州也可避过正面的破坏。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泰州即使在动荡年代也常能保有安定的局面。
金山胜概图局部 明·张宏 南京博物院藏
镇江是六朝重镇,大江横陈于前,群峰环抱于侧,进可攻退可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徽宗即位前曾统领过镇江军,他称帝后,将该地升格为镇江府。这是镇江行政建制得名之始。为何名为镇江?镇守江防之意。靠海镇海,靠江镇江,期盼江平海静,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安康。
淮安的得名是另一个故事。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据淮安市志办地方史专家李想介绍,“淮安”地名的出现和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侨置郡县有关。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不断,士族百姓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因而在南方侨置郡县,安置北方流民。南齐永明七年(488),光禄大夫吕安国奏请在山阳(治今淮安市淮安区)、盱眙(治今淮安盱眙县)两郡之间侨置东平郡(原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县),并设立寿张、淮安两县。其中,淮安县为割直渎河、破釜塘以东之地,以淮阴(治今淮阴区码头镇,南齐北兖州、东平郡均治于此)治下流民杂民一百户所设。淮安县的设置也体现了南朝政权对南迁士族和百姓的包容和体恤,让脱离北方异族统治、心怀收复失地的人们拥有更强的依归感。
它们的名字兼具区分方位的功能
江苏十三市,有两个带有“南”字:南通、南京。它们的名字兼具区分方位的功能。
南通在五代十国时称静海,取名“静海”,寓有祈望海疆宁静之意。周显德五年(958),改为“通州”。这是因为当时该地地处长江入海口,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方通达,故此得名“通”。到清代,直隶顺天府也置有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因两州同名,为加以区别,便将南方的通州取名为南通州,北方的通州为北通州。有一副对联很是有名,据传是乾隆帝与纪晓岚的君臣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金陵四季图局部 明·魏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同样为了区分方位的,还有南京这个名字。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同年八月,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南京城名由此而来。
“常”从哪来?“迁”往何处?
常州在《禹贡》中属于古九州的扬州。到春秋时期,常州才有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延陵。为何叫延陵?一说是当地丘陵较多,这个名字源于“绵延的丘陵”。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又改为毗陵,“毗”为相连之意,与“延”意相近。之后又有毗坛、晋陵等名称。
那后来为何又叫常州呢?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隋灭陈后,废郡置州,以州统县,于是废晋陵郡,在常熟县置常州,以县为名,治所即在现今常熟。也就是说,常州的“常”来自常熟的“常”。那么常熟的“常”又是怎么来的?有学者认为,这是因当地年年丰收而得名“常熟”。不过,后来常熟归入苏州,常州移治于晋陵县(今常州市)。
大运河地图中宿迁段 清·佚名 弗利尔美术馆藏
江苏十三市中,宿迁这个名字也含有地域变迁的意思。宿迁的前身为宿豫。“宿豫”这个名称始见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关于“宿豫”县名的含义,至今没有定论。宝应元年(762),为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宿豫改称宿迁。“宿迁”这个名字里就含有“宿豫县城迁址”之意。从此,宿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有人认为“宿迁”是“春秋时宿国迁移地”而得名,江苏省原县级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云鹤认为,这纯属穿凿附会。
他们得名与当地物产、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盐城,地处东部沿海,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这里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盐渎改名盐城,这是盐城之名第一次出现。
康熙南巡图卷中无锡段 清·王翚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无锡之名,也和当地地理环境有关。无锡这个地方在先秦时期历属吴、越、楚。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设无锡县。那么,为何取名“无锡”呢?有一种说法是与锡山有关。
《无锡金匮县志》载:“东峰周秦间大产铅锡,故名锡山。汉兴锡方殚,遂创无锡县。”这证明无锡之名始于汉代,且与锡山有关。又有文献记载,王莽时锡山又出产锡,无锡遂改名有锡。到了后汉之世,锡矿枯竭,当地又复名无锡。
无锡地名来源还有另外一说,有学者认为,无锡地名可能来自古越族的称呼。“无”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也有学者认为,无锡古人称“吴墟”,可能由这两个音节谐转而来。
江苏十三市,“连云港”得名最晚。它早期本是港口名称,最早出现于1933年。当时,就港口的名称,曾有两个方案,一是称“云台海港”,另一种是称“西连岛海港”。最后,这两个方案都没用,而是在“云台山、西连岛两名胜各择一字,假定所有民帆巨舶连云,言航交盛也”,连云港由此得名。
作为政区,连云港地区在民国前称海州,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两级制,今市区部分分属东海县、灌云县、连云市。20世纪40年代末连云港解放后,市区成立了城市性质的新海连市,1961年才更名为连云港市。
江苏十三市,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来源,或许除了以上罗列的种种,还有其他来源,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来源,细究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