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百科

有144年历史的石家大院,号称华北第一宅,规模宏大壮观

时间:2024-12-06 09:32:01

说起北方民宅,首屈一指的便是乔家大院,我依稀记得第一次去的震撼。本以为记忆已经淡薄,没曾想在天津又让我遇到了那种惊喜。恢宏大气的建筑,严谨对称的布局,以及让人唏嘘的家族兴衰,如同一面镜子,将生活照的无所遁形。

这便是杨柳青古镇的石家大院,读懂了这座大院,也就读懂了家族兴衰密码。我去的当天,阳光很晒,导游带我们来到大院门口,大门并没想象中的开阔,却厚实庄严,牌匾上写着“石府”二字。

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占地6000多平方米,有200多间房屋,被誉为“华北第一宅”。踏入石府门槛,能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厚重,繁琐的砖雕,雕龙画凤的走廊,花厅、戏楼、佛堂、马厩应有尽有,丝毫不掩饰有钱人的阔派。

据民间传说,石家人的发迹除了历史机遇,还有和珅有关。相传和珅府上有一个丫环,将自己的妹妹带入到了和府,和珅获罪被赐死后,妹妹携带了不少珠宝出逃。后来丫环的妹妹在河岸边被石万程搭救,为了报答恩情便嫁给了他的独子石献廷。

此时的石家已略有起色,在得到从天而降的珠宝后,更是经济大增,购买大量土地,经营当铺、银号、粮行,发迹成“津西第一家”。而那位丫环的妹妹,也后人被尊为“旗奶奶”。听到这我不禁想,和珅得有多少财富,一些珠宝就能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之后石家人的生意越做越大,几次分家后,出现了另一个光宗耀祖的人物--石元仕。石元仕继承了“尊美堂”,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大院。石元仕很懂时务,在战乱时代,他深知结交权贵的重要,取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侄女为夫,还在当地做了不少好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此时的天津战乱不断,石元仕带头出资筹办了“支应局”,名义上是为八国联军办理支应,一切财物皆由石元仕承担,暗地里却保护乡民,使地方免除了许多战火侵扰。

而在遇到水旱灾害或兵祸战乱时,石元仕也会开赈舍粥,出资支应,为乡民提供生活便利。一时间他的所作所为被传为美谈,获得了乐善好施之名,被尊称为“善人”。

“支应局”的筹办,也让石元仕获得了朝廷赏识。李鸿章因此而接见了他,石元仕也懂时务地送上了一万元厚礼。清光绪二十八年,石元仕进京朝见慈禧太后,并得到了一个四品官衔。

生意官场做得有声有色,石元仕的饮食生活也是极尽奢华,据说他每早必喝一碗官燕粥,一次就得花四十块大洋。石元仕喜欢听戏,在院内修建了座戏楼,大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很多京剧名家都曾到此演唱。

后来张艺谋拍摄《活着》时,就专程到此取景,福贵在戏楼里赌牌,结果把家底都输干了,这个戏楼便是石元仕的戏楼。戏楼是《活着》里福贵的人生转折点,进去时他还是家大业大的少爷,出来后就什么都没了,巧合的是,现实中也是石家人的转折点。

1918年,石元仕70岁大寿,石府接朋引客,大摆寿筵,极尽奢华,谁曾想,次年石元仕便因病去世。风光了百年的石家,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落。再到后来,石家人搬到了天津市区,住上了小洋楼,院内的古式家具排不上了用场,只好原封不动地封存起来。

虽然收入骤降,但大户人家的做派不能没有。家居用品的重新购买,朋友往来,节日排场,各项开支巨大,到最后只能变卖古玩维持。1940年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势大,丧事也不能马虎,致使家业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负债度日。

漫步深墙高院,我不免唏嘘不已,这座走过144年光阴的深宅大院,似乎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默默无闻,不争不抢。院内有一个甬道,从南向北逐渐升高,如此设计既是为了排水,也有“步步高升”的寓意,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着“连升三级”。

可石家终究没能步步高升,命运就是如此残酷,在你起步时可以做到平步青云,跌落时也可以一落千丈,回首望去,所有欲望皆是一场空。

故事听完了,大院的游览仍旧继续。

我比较喜欢它的垂花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而得名。垂柱底端往往雕刻有莲花瓣,雕刻工艺繁琐精细,十分雅致。古代民宅的外院多用来接待客人,内院是自家人生活起居之地,垂花门便是分界线,人们常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就是垂花门。

我一直好奇古代人如何取暖,石家大院解答了我这个疑问,这便是“地炉”。大院里有四通八达的地炉,可供500平方米的建筑取暖,一晚上要烧掉200斤木炭,只是成本过高,只有有钱人才能办到了。

我在石家大院待了一个多小时,离开之余,意犹未尽。听说戏楼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还有戏曲表演,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都有,只是这次不凑巧,没赶上,看来只能留到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