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百科

子是什么意思和用法(历史上的“子”和“夫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8-14 10:46:23

我们今天把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子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说说“子”。

在春秋之前,“子”本来是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微子(宋国开国君主、商纣王的长兄)、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等。在春秋早期的时候,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的谥号称“子”,如宁庄子、石祁子之徒。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的“礼坏乐崩”越来越严重,到了春秋中期的时候,诸侯的卿也普遍在谥号里都称“子”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私人讲学之风的盛行和“士”阶层地位的提升。人们更是把“子”作为了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了战国时期,“子”作为一种称呼就更普遍了,一般学者都可以称为“子”。当时只要有学问那在社会中就很了不起了,当时社会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所以某些称号在不同人群中间是会转换的。

就像现在,老师本来是对学校老师的称呼,结果现在发廊的理发师也叫老师,托尼老师嘛。老板原来是指生意人,而现在学校的研究生导师也被学生称为老板。

那孔子为什么又叫孔夫子呢?“夫子”是什么意思呢?

“夫子”本来是对各级军官的称呼,如周武王牧业誓师的时候,就称呼各级军官(如千夫长、百夫长)为“夫子”。到了春秋时期,卿大夫相见面时互称“子”。但是在背后议论时,是称对方为“夫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其人的尊称。用军职称呼对方,是一种尊重。

比如我们看三国演义,里面对很多文职人员也称呼将军,将军本意是战场上领兵打仗的高级军官,称呼文官为将军,是一种尊称。

和上面一样,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由于“学术下于民间”和士人讲学之风的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和文化,于是对传播文化的“士”也越来越尊敬。相应的,人们就把教授知识的老师尊称为“夫子”,如孔子的弟子就称他为“夫子”。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夫子”的人,到了后来,“夫子”也开始泛化。人们把只要是传授知识的老师统称为“夫子”,不管你有没有爵位。

总之,不管是子,还是夫人,原来都是官职。这也不奇怪,原来是学在官府,官员就是社会上最有学问的人,孔子后来首倡私学,有权力的官员和有学问的学者才分离,后来就把用在官员上的一些称呼用到了学者身上,表明社会对学者的尊重。

尊师重教从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